“我从外科医生的职业里体会了快乐,经历了痛苦,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暖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也尝尽了人世间的悲凉。总想把我经历的故事讲给你听……”
撰文丨田栋梁
来源丨医学界智库
除了北京大学医院(首颐医疗)总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外,顾晋还是一名作家,时隔两年,他的《外科医生的故事2 : 柳叶刀传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近期出版。这是一部人文纪实作品,记述了顾晋院长40余年的外科医生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同时这也是一部外科发展史。
两年前,顾晋院长出版了他的 “ 外科医生的故事 ” 第一部:传。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大肠癌临床诊疗和科研的外科医生,顾晋也找到了他最擅长的写作文体形式,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故事与疾病诊疗发展史相结合,兼具故事的可读性和科普的学术性。韩启德院士 在本书的 序言中称,他每每看到国外的医生结合自身临床经历写出的医学史著作,既保持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如《众病之王:癌症传》《当死亡化作生命: 一个移植外科医生的手记 》,总是很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的医生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而顾晋教授的率先尝试,让韩院士感到由衷高兴。
“ 外科医生的故事系列 ” 并不是顾晋院长在医学人文领域的首次尝试,早在2016年,他就出版了《无影灯下的故事》,书中除了通 过20个真实医疗案例,展现肿瘤外科医生对生死命题的思考外,还特别收录了他的家族从医故事。但《无影灯下的故事》之后,因为临床工作太忙,顾晋暂时放下了继续写作的念头,直到受到他的老师韩启德院士的直接鼓励,让他写一本有关大肠癌的书,他才再度执笔。
顾晋的一生都和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父亲顾方六教授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学家,曾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总编辑,他的母亲、哥哥、姑姑等亲属也都是医生,从小时候起,除了医生这个职业外,顾晋从未想过从事其它行业。
“ 我从小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写作文,高考时我的作文也写 得 挺好,对写作一直都挺有兴趣。 ” 顾晋表示,他从未想过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但在他从医生涯中从未放弃写作。 “ 有感而发时,我就会写下来,就像写日记一样,并没有给自己定过目标,写 得 多了,就整理整理成了书了。 ”
在写作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顾晋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外科医生的故事:大肠癌传》出版后,顾晋产生了写一本关于外科历史书 的想法 , “ 我觉得很多外科医生关注点都在技术上,并不关心外科的发展历史,而外科一些理念的来源和经典术式的产生,对外科医生的成长也很重要。 ”
外科医生是顾晋职业的开始,他表示也会是他职业的结束。他在《外科医生的故事2:柳叶刀传奇》的 “ 前言 ” 里写道:我从外科医生的职业里体会了快乐,经历了痛苦,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也尝尽了人世间的悲凉。总想把我经历的故事讲给你听……
顾晋从外科的起源写起,一直写到微创外科结束,中间穿插着他40年外科生涯的亲身经历和职业思考。他在这本书的最后写道:未来,外科学将继续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作为外科医生,冰冷的手术刀是顾晋帮助患者去除疾病的武器,人文关怀则是他的另外一剂帮助患者的良药, “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 这句话他在书中反复提及。身为肿瘤外科医生,对医学的局限性,他体会得更深, “ 有时候医生做不了什么,给病人的只能是安慰和祝福。 ”
但除了安慰和祝福之外,顾晋还做了更多。担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后,他终于有机会去实现他梦想已久的事。2017年3月,首钢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开始接收患者,在安慰和祝福之外, 顾晋从此 有了更好的方式帮助晚期肿瘤患者和其家人。如今,安宁疗护已经成为北大首钢医院的一张医疗名片,也为三级医院如何建设安宁疗护科做出了有益探索。
我国对安宁疗护的医疗需求很大,顾晋坦言,收费问题依旧是制约安宁疗护的主要问 题, “ 医疗保障体系如何更加完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现阶段医院要想做好安宁疗护,至少要有一个医院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真正 地 具有建设安宁疗护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做好这件事。 ”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 ( 2024 — 2027年 ) 》,提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行动方案”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医疗卫生机构人文关怀建设、崇高职业精神弘扬等3个方面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这也与顾晋多年来的坚持和呼吁不谋而合,他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副院长时,就经常组织人文讲座,请的讲师包括戏剧、影视、法律等各个领域。除了讲座,他还举办过关于医学人文的比赛,比如 , 患者发脾气时如何安抚 ? 通过各种场景模拟评选出在医患沟通方面做 得 最好的。他说: “ 人文教育对于医生特别重要,医生的技术很高,但如果不善于和患者沟通,实际上并不是个好医生。 ”
顾晋的下一本书带有自传的色彩,聚焦于他的成长回忆。书名他还没有想好,他想过一个名字——《枫树下的琉璃井》,因为他出生的地方叫琉璃井,院子里有棵大枫树,那里是他人生故事的起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